鉅大LARGE | 點擊量:1095次 | 2019年11月06日
SKI和LG化學戰火升級!美國開啟對LG化學鋰電池的377調查
10月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投票通過并發起了對特定軟包電池、電池組及包含該組件的產品的337專項調查。
據了解,2019年9月3日,韓國SKInnovation、美國喬治亞州公司SKBatteryAmerica向美國ITC提出了337立案調查申請,主張韓國LG化學對美出口、在美銷售的該類產品侵犯了其專利權(美國注冊專利號10121994),請求美國ITC發布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
美國ITC將對被列為被告的企業的韓國首爾LG化學有限公司及美國密西根LG化學有限公司展開為期45天的調查。如調查屬實,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將在60天內生效。
備注:“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實踐中,“337調查”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
如果進口產品侵犯了美國有效的知識產權,該知識產權權利人無論其是美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都可以向ITC提起“337調查”申請,并要求ITC采取相關救濟措施。
也就是說,韓國SK正在借助ITC的法律保護限制和禁止韓國LG化學的動力電池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SKI和LG化學的矛盾沖突正在不斷升級,有來有往。
首先在今年4月,LG化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法院提起針對SKI提起訴訟,主要指控SKI在LG化學鋰電池部門雇傭了77位技術嫻熟且經驗豐富的員工,竊取LG化學的鋰電池相關核心技術,涉及盜用商業機密,侵犯未來經濟優勢和其他索賠。
SKI回應,這并不是LG化學第一次且無根據的訴訟,公司實際上是投資了約8.6億美元用于自己的電池技術研發,并且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生產/開發方法。
6月10日,SKI宣布將在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起訴LG化學,要求其針對無端指責SKI的行為進行道歉和賠償,并要求LG化學方面賠償10億韓元。
事實上,在這場商業機密泄露、專利侵犯訴訟糾紛背后,是老牌動力電池企業和市場后來者的明里暗里的較量。
round1技術路線之爭
這部分也與此前的挖角、商業機密竊取事件相關。SKI主打軟包電池,材料體系以NCM622為主,目前量產的單體電芯最高能量密度達到260Wh/kg。計劃明年初推出NCM811,同時還在開發NCM91/21/2電池;
LG化學同樣走了軟包電池路線多年,擁有1.7萬多個有關電池技術的專利,其單體電芯能量密度最高為250Wh/kg,押寶在NCM712上,同時開發固態鋰電池。
round2電池產能對比
LG化學2017年產能只有18.6GWh,2018年波蘭、南京工廠陸續量產,產能初步爬坡到34GWh;2020年產能可以逐步釋放,將新增34GWh至68GWh,2021年甚至突破100GWh。
SKI動力電池目前有4.7Gwh產能,已規劃產能合計39Gwh,在建產能包括中國常州7.5Gwh、美國佐治亞9.8Gwh、匈牙利17Gwh,2021年也將形成30Gwh的產能。
產能來看,LG化學占據上風。
round3車企客戶
不知不覺間,SKI和LG的車企客戶重疊度在提高。
SKI已經將戴姆勒、大眾、現代、起亞等國際車企收入囊中,日前還成為了法拉利首款量產電動汽車車型供應動力電池商。
不過此前大眾的核心動力電池供應商一直都是LG化學,電池供應客戶包括奧迪、通用、現代汽車、克萊斯勒和沃爾沃等主機廠。
round4產業鏈布局
除了動力電芯,SKI在在韓國曾坪工廠、中國江蘇常州、波蘭西里西亞的建立了鋰電池隔膜工廠,一旦3家工廠均投入運營,公司鋰電池隔膜年產能將達12億平方米。SK集團還收購了靈寶華鑫銅箔,進軍鋰電銅箔。
LG化學則在韓國經營3家正極材料廠,并在中國建立了一家。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前十大企業產量86.11GWh,其中LG化學以約8GWh(出貨占比7.55%)出貨量排名第4,僅次于寧德時代、松下和比亞迪,而SKI卻還未進入前十,要輕易撼動LG化學的地位不是容易的。
業內認為,SKI與LG化學相爭,實際上顯示了其全球動力電池業務的野心。自2017年起開始加快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擴張進程,短短兩年內就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也算是鉚足了勁頭。
不過眾所周知,目前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除了占據市場份額大頭的中國、日韓等電池企業,歐洲電池企業也冒出來,老牌電池企業如何布局才能不被超越、后來者如何居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未來為期45天的美國377調查結果出來后,LG化學和SKI二者又將會如何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