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092次 | 2020年04月21日
寬帶隙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日前,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康俊勇教授課題組研發(fā)成功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即將氧化鋅和硒化鋅兩種寬帶隙半導體材料用作太陽能電池,從而大大穩(wěn)定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并使其壽命延長。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寬帶隙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近期,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材料化學》雜志發(fā)表了這一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美國科技日報等十多個科技網(wǎng)站對該項成果進行了報道和轉(zhuǎn)載。
所謂寬帶隙半導體,一般是指室溫下帶隙大于2.0電子伏特的半導體材料。從物理學上來講,帶隙越寬,其物理化學性質(zhì)就越穩(wěn)定,抗輻射性能越好,壽命也越長;但與此相對應,帶隙寬的一個缺點是這種材料對太陽光的吸收較少,光電轉(zhuǎn)換效率低。由于這種致命性缺陷,寬帶隙半導體材料以往在太陽能電池中不用作發(fā)電的關鍵結(jié)構,而僅用作電極。
據(jù)介紹,目前,在太陽能電池中,應用較多的是硅太陽能電池,但其壽命有限。針對硅電池壽命短的問題,從2005年起,我校半導體光子學中心的專家們將眼光瞄向了具有穩(wěn)定物理化學性質(zhì)、抗輻射性能好、壽命長的寬帶隙半導體,致力于寬帶隙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應用的研究。
究竟能否變這種不可能為可能呢?經(jīng)過深入研究,課題組發(fā)現(xiàn),有兩個制約轉(zhuǎn)化的瓶頸:一是能否形成光生電流;二是能否提高寬帶隙半導體的吸光率。
最讓課題組費腦筋的是如何讓光電子流動起來。經(jīng)過多次實驗,課題組決定,選用兩種寬帶隙半導體材料氧化鋅和硒化鋅作為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形成類似于PN結(jié)的帶階,讓電流流動起來。
同時,課題組在提高吸光率上也大做文章改革了以往的制備方式,通過控制條件,讓兩種材料實現(xiàn)共格生長,首次形成新型量子結(jié)構,大幅度降低了寬帶隙半導體的有效帶隙,增加了吸收太陽光的范圍。同時,將疊層狀的薄膜形式改為一根一根的同軸線形式,每根僅有200納米。這樣一來,吸光面積大幅度增加,吸光率也隨之提高。
目前,課題組研制的氧化鋅/硒化鋅量子同軸線太陽能電池,相比于國際同類半導體器件,其0.7伏特開路電壓和9.5%最大外量子效率均為最高。項目主要完成人,我校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吳志明介紹說,接下來,課題組將在電阻、電極等方面對電池做進一步完善,使之達到最佳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