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45次 | 2020年07月06日
電動汽車的時代,動力供應商該何去何從呢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追求舒適和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有關行。汽車行業現在出現了許多的新面孔:新能源汽車,氫燃料動力電池汽車還有電動汽車。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汽車的電動化越來越明顯,而相應的動力鋰電池市場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場有關傳統動力供應商和新興的非傳統供應商之間的無硝煙的戰爭。
本文具體觀察一下汽車電動化進程中,供應商為應對需求變化而整合產品線或者轉型的通路。
我們以電池業務為切入點,從新老供應商的不同情況來分析各家戰略,目前大的電池供應商的業務重構方式重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1.進一步密切與整車廠的合作
松下手握特斯拉這張大牌,目前幾乎包攬下特斯拉全部的電池供應,由此一直占據整個車用電池市場的榜首。松下還被大眾列為重要的電池技術合作伙伴,但是在與大眾的合作上,也存在一些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比如LG化學。
2.強勢進入新領域,布局多元化
一種是通過外部收購戰略強勢進入,比如三星,三星從收購Magna的電池系統部門入手,然后收購汽車音響巨頭哈曼國際,布局智能語音交互產業,在進軍汽車零部件領域下了一步大棋。
另一種是采取多業務整合推進戰略,比如LG,LG進入汽車電子領域較早,又具備長期投入的決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3.業務重心轉向
比如JCI(江森自控),在車用電池的競爭中,轉向了12V和48V鋰離子電池。
表1SNE調研的車用動力鋰電池供應商出貨量排行
第一部分以松下為代表的系統化推進者
松下可以作為意欲在汽車電動化進程中全面收割、系統化進軍電動化浪潮的代表。
松下的B2B業務集中在自動化工業系統分社,主攻娛樂、安全、環境3個領域:
1)基于舒適性的娛樂相關業務:以數字座艙為發力點,車載導航儀、數字儀表HUD、組合顯示器、儀表等,整合集團軟件系統開發的能力。這個業務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FY17收入比FY16有所下降的,本身這個領域受車企需求變化的影響較大,部分業務上升點在快速轉向,為此長期來看上升不易。
2)基于安全的自動駕駛相關業務:這類業務中松下利用自身在傳感器方面的優勢,從傳感器和ECU擴展到監控攝像頭、廣角攝像頭、后視鏡等的開發,核心是基于攝像頭的圖像技術作為支撐。ADAS由于MobileyeME系統的存在,全球范圍內的自動駕駛研究都從圖像下手,競爭激烈。
松下這兩塊業務與電氣化關系不是很大,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個概覽。松下重要是通過電子行業切入汽車領域,可以視為比較純粹的汽車電子公司。與機電協同的公司相比,松下重要發展電子元器件+軟件形成的ECU和傳感器系統,評估純的汽車電子公司可以把松下作為一個藍本。
圖1汽車電子系統業務
3)基于電動化的動力鋰電池相關業務:面向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的動力需求,松下的電池業務戰略還是比較清晰的,亦即牢牢抓住Tesla這樣的重量級、有影響力的車企合作伙伴,同時與原有的車企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關系。
第一大客戶是Tesla,之前有傳出LG和三星試圖進入的傳言;
配套豐田priusprime,還有接下來進入我國的兩款pHEV,這些都是很好的上升點;
配套福特的pHEV產品,一直比較穩定;BEV項目面對積累的競爭;
配套大眾的pHEV產品,與福特情況類似;BEV項目有待在成本、能量密度以及全球布局上與車企的需求做出匹配。
圖2松下的AIS業務部門參與汽車業務的比例
第二部分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激進的新貴
三星和LG有類似也有不同之處,二者都花費巨資繼續在汽車產業投入,但各有側重。
1)LG
之前在第一電動的文章已有簡述,LG在全球重要車企包括通用汽車、福特、雷諾日產、捷豹路虎、現代起亞、沃爾沃、戴姆勒、大眾和奧迪-的BEV平臺上,都布下了緊密合作的重筆。
提高動力鋰電池研發強度:近兩年LG的電芯開發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單體的能量密度提高和成本下降過程中,已經對單體的安全邊際出現很大的影響。LG不僅投入巨資研發單體,還在利用系統的安全技術來減少對電池單體的需求方面投入研發,融入了更多的技術和部門協同,目標是從賣單體轉到賣模組和電池系統。
大量投資全面部署多項業務:不僅是當前業務,在制造上面,在開發上面,不同產品線的開發和投入,都要大量的資金和產品部署??碙G電池的財務報表,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韓國戰法。
圖3LG的產品陣容以及在Bolt上的嘗試
2)三星
之前三星對汽車領域并不是特別上心,但近幾年加大了投入力度,2015年,三星SDI收購了MagnaSteyr的電池組業務,2016年三星又斥資80億美元收購汽車音響巨頭哈曼國際。2017年還曾有報道傳出三星開始直接進入自動駕駛的測試階段,但相比較而言,電氣化的汽車業務在三星整個大架構里并不是那么重要。三星到底會如何建立一個長期的計劃,以使自己在汽車電動化進程中也分得一杯羹,值得我們持續跟蹤。
第三部分以JCI為代表的努力轉向者
在競爭大潮中及時調整策略的典型代表是老牌供應商江森自控(JCI)
如下圖所示,,Navigant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2013到2015短短兩年時間內,JCI這家老牌電池公司在鋰離子電池競爭已掉出領先梯隊。再回到表格1,聚焦于12V和48V業務的JCI,其實連前10的鋰離子電池出貨量排名都擠不進去。
圖4NavigantResearch2013和2015的鋰離子電池廠家的競爭力估計
公司管理者確實要為保守付出代價,JCI現在的產品組合,基本還是在原有鉛酸啟動電池業務上去做優化和布局,來匹配美國公司12V鋰電優化油耗小改計劃,還有歐洲車企的48V鋰電計劃,這些都要時間。在這個領域還有A123在堅持。其實這兩家老牌公司應對新形勢的做法是非常類似的:
在HEV上的無所作為,使得48V和12V的協同效應不夠
相比HEV電池,12V和48V在單體/電池包的比例低,使得系統設計成本和工程約束很苛刻
圖5JCI的電池系統
未來,老牌的供應商在汽車電動化進程中是會重振輝煌還是會一蹶不振,與公司的戰略布局和推進策略密切相關,也與其管理者的智慧密切相關,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