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39次 | 2021年01月08日
鋰電回收的當前解決方法和預期發展方向
我國儲能網訊:上世紀90年代鋰離子電池(LIBs)的商業突破不可改變地塑造了當今的能源存儲格局,但是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日益加劇。最初,人們可能會認為回收過程是值得贊揚的技術,以確保與LIBs制造的平衡。但是,問題仍然在于,當前的LIBs回收技術是否可以視為綠色環保。此問題是由于在回收過程中使用了有毒化學物質或出現有害物質所致。除了潛在的毒性外,當前的解決方法還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這與循環經濟原則不符。
近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AdamSlabon對已發表的研究文章和專利進行了嚴格的評估,以期對LIBs回收技術的可持續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盡管工業應用的回收技術效率可以表現出很高的總體效率,但它們的一般工藝設計通常是基于廢物減少和下游循環。相反,LIBs的可持續循環利用應依靠循環過程,以確保所有材料的循環利用朝著零浪費的方向發展,并最大程度地減少能源利用。本文介紹了LIBs回收的當前解決方法和預期的發展,從拆除組件分離到應用生物衍生材料。該綜述的重要焦點是LIBs回收的化學方面,而不是回收的技術方面。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EnergyMater.上。
1、LIBs技術
鋰的輕摩爾重量和低氧化還原電位促使研究人員對鋰金屬負極電池技術進行歷史性研究。采用鋰金屬作為負極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如Li/MnO2和Li/Ag2V4O11,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商業化。Goodenough及其同事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展示了已鋰化的正極材料(在放電狀態下)的使用。有關早期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來說,鋰枝晶在長時間循環中的上升導致容量損失、短路和最終的爆炸危險是一個巨大的安全問題。在負極部分使用插層材料,可以通過在負極上以離子狀態沉積鋰來防止枝晶生長。這種搖椅式鋰離子電池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貢獻,并最終形成了C/LiCoO2搖椅電池的商業化。圖1顯示了LIBs的示意圖和工作原理。典型的鋰離子電池由兩種電極材料組成,鋰離子可以以可逆的方式前后插入其中。通常將鋰鹽(例如LiPF6)溶解在有機溶劑(例如EC:DMC)中作為電解液。與傳統的二次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自放電率低等優點。
圖1LIBs的原理圖和工作原理
1.1電解質
鋰離子在電池的正負極之間來回穿梭,通過介質傳遞離子。介質被稱為電解質,LIBs的常規電解質由鋰鹽(LiPF6、LiAsF6、LiBF4、LiClO4和LiCF3SO3)和非水系有機溶劑(如EC、DMC、PC和DOL)組成。商用LIBs中最常用的電解液是有機液態電解液,該電解液由LiPF6和EC與另一種碳酸酯(DMC、DEC或EMC)的混合物組成。選擇碳酸酯基電解液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夠溶解鋰鹽,在4.7–1.0V的大電位窗口中相當穩定,并在石墨負極材料上形成保護性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層。傳統碳酸酯基電解質的高成本和低安全性是尋找替代電解質體系的重要原因。近十年來,基于離子液體、無機固態電解質和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的不同電解質體系受到了密切關注,但基于這些體系的廣泛商業應用尚不存在。市面上有以“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為名的商用電池,但實際上這些系統大多含有有機液態的膠狀聚合物(PEO)和(PAN)。這可以看作是碳酸酯基電解液和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之間的折衷。
1.2負極
LIBs中早期使用的石墨負極材料規避了與負極側相關的安全風險。然而,石墨作為負極材料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容量。因此,開發比容量高、循環性能好的負極材料是當今許多研究者和公司關注的焦點。負極側的其他關鍵參數是低成本、低環境影響和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的工作電位應接近參考(Li+/Li)電極電位,以使電池整體電勢最大化。但也要注意的是,高于Li/Li+0.5V的電位可顯著提高安全性。石墨屬于插入式負極材料,具有電化學穩定性好、成本低、易于生產、利用率高等優點。Li4Ti5O12和TiO2基負極材料是另一種吸引人的插入式負極材料,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關注。Li4Ti5O12基負極由于其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快速的動力學特性,目前被用于插電式電動汽車。另一類負極材料為過渡金屬氧化物(例如CoO、NiO、Co3O4、Fe3O4)、氮化物(例如Cu3N、Fe3N、Co3N)和磷化物(例如VP4、FeP2、MnP4、CoP3)。
1.3正極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電位重要由正極決定,因為廣泛使用的負極材料的還原電位接近參考(Li+/Li)電極電位。因此,正極材料構成了電池的心臟,當今大多數應用和基礎科學研究都集中在正極材料上,并且努力尋找低成本的高重量和體積能量密度的材料。因此,在回收利用方面,正極材料在LIBs的其他成分中值得特別關注。自LIBs商業化以來,LiCoO2氧化物一直是正極材料的首選。此外,層狀富鎳氧化物(Li[Ni1-xMx]O2和NMC(例如LiNi1/3Co1/3Mn1/3O2))由于其高容量、低成本和高倍率下良好的循環穩定性而被證明是有力候選者。第三個最常用的正極家族是基于聚陰離子的正極,特別是LiFePO4。目前在實際應用中使用的第四類正極電極由尖晶石結構的材料組成,如LiMn2O4。
2、鋰離子電池的傳統回收
LIBs回收的現有流程通常可以根據圖2所示的方法進行分類。重要回收過程包括:1)材料準備,即按類型對電池進行分類、放電和拆卸,有時可將其稱為預處理;2)然后,手動拆卸由塑料、各種類型的鋼或金屬-塑料復合材料制成的電池外殼;3)隨后,分離、機械處理(通過切割、粉碎、壓碎和篩分)出現的電池元件(電極、薄膜等);4)最后,提取金屬。
圖2廢舊LIBs回收的一般途徑
火法冶金是從礦石和二次資源中提取金屬的一套公認的高溫工藝,即煅燒、焙燒、氧化還原或熔煉,這些過程會導致被加工材料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及形態發生變化。熱處理通常得到三種重要產物:金屬合金組分、熔渣和氣體。金屬合金組分,通常由過渡金屬(如鈷、鎳或鐵)組成,這取決于電池組分,在大多數情況下定向用于濕法冶金精煉工藝。電池中的所有鋰與其他金屬(如鋁和錳)一起消失在熔渣中,無法通過熱處理提取。因此,從爐渣中回收鋰的下一步也要進行濕法冶金。在較低溫度(高達250℃)下熱冶金處理過程中形成的氣體重要由電解液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組成,而在較高溫度下,粘合劑組分和電極材料分解釋放出氣體。雖然廢舊LIBs的熱處理是過渡金屬回收的一種常見且相對有效的方法,但它要大量的能量投入。火法冶金的另一個缺點是在粘合劑、電解液等燃燒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一般來說,火法冶金供應的材料可能更多地被歸類為半成品,而不是準備再利用的產品,在廢舊LIBs的回收周期結束之前仍然要精煉或加工。在許多工業回收過程中,通常采用混合的火法和濕法冶金處理方法,以盡量減少這些缺點。
濕法冶金實現了從礦石、精礦和二次資源中提取金屬的水溶液。在全球范圍內,該行業采用的重要濕法冶金工藝是浸出、溶劑萃取、電解和膠結。大多數工業技術將浸出作為一種高效的金屬提取方法,通常采用礦物酸溶液作為浸出劑,其中大多數過渡金屬和貴金屬都是可溶的。火法冶金處理重要為制造商供應半成品,這些半成品通常要從廢料中提煉或從冶煉合金中分離金屬。事實上,由于效率的提高,許多已知的火法冶金工藝已經被濕法冶金方法所取代。濕法冶金回收廢舊LIBs獲得的產品純度高,不僅可以用于新電池,而且也適用于其他應用。此外,濕法冶金不要很高的能量輸入,在經濟上認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進行這些過程(特別是一些有機溶劑)時可能會出現有毒廢物,實現金屬高度純化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
由于貴金屬含量高且回收方法相對簡單,所述的LIBs回收技術大多集中在正極材料上。金屬回收的合適方法選擇重要取決于正極成分。Recupyl的發明專利描述了一種復雜的回收方法,該方法可以將物理、化學和電化學分離以及單個組件的回收技術結合起來,可用于所有類型的鋰金屬電池的回收(圖3)。整個過程不能描述為封閉的循環過程,因為在回收了上述組件之后,會出現可預測的大量工業化學不可回收廢物。目前缺少有關回收操作氣體、化學品和廢水的策略,因此無法將該方法用作綠色LIBs回收的基礎。
圖3Recupyl的回收工藝
住友金屬礦業(SMM)開發的原始“電池到電池”工藝的目標是回收含鎳、鈷和銅基金屬成分的電極材料(圖4)。應該注意的是,現有文獻中沒有描述幾個預處理步驟。由于沒有有關輔助材料回收、環境保護和廢物處理策略的信息,因此無法確定性地評估SMM過程的循環可持續性。
圖4SMM的回收工藝
圖5舉例說明了已作為單獨工藝步驟(也稱為LithoRec工藝)申請專利公布的回收工藝。在整個回收過程中廢舊LIBs成分的回收率可能最高-僅在機械處理的情況下為72%,在隨后的濕法冶金處理中為91%。整個LithoRec工藝極其復雜,其特點是會形成危險氣體、有機溶液、酸性殘留物和生產用水。這種污染物的組合要精確和定制的凈化技術,以及操作和維護的特殊安全規定。
圖5LithoRec工藝
阿爾托大學開發的實驗室工藝包括改進了經典的火法和濕法冶金子工藝,在廢舊LIBs成分的總回收率達到99%(圖6)。該工藝報告達到了關鍵原材料的高回收水平,但由于其復雜性和大量使用的化學品,而沒有解釋副產品和廢物的處理方式,因此可能會限制其規模化和工業化以替代現有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圖6阿爾托大學開發的實驗室工藝
3、LIBs的可持續回收
目前的LIBs回收技術重要集中在無機化學基礎和傳統技術上。可持續的回收過程不僅應減少有毒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而且還應包括對CO2的處理。考慮到電池是多組分系統的事實,必須從出現有害的化學化合物以及伴隨能耗的角度考慮所有熱處理。因此,LIBs回收背后的化學用途應基于整個回收和價值鏈的綜合方法,以便被認為是真正可持續的。根據這些論點,本節總結了用于回收LIBs單個組分的可持續化學方法的最新進展。
3.1正極材料
一種選擇性回收金屬離子的替代方法是基于固相萃取,即從電池浸出溶液中將金屬離子吸附在吸附劑材料上而不會沉淀。吸附劑充當金屬離子捕獲劑,可以將金屬離子可逆地結合到其表面。通過應用帶有接枝官能團的多孔吸附劑來實現鈷離子捕獲的高選擇性,該方法已被證明可回收鈷離子(圖7)。Co2+離子捕集系統是通過與合成的螯合劑選擇性結合來實現的。在Li+、Ni2+、Cu2+、Al3+、Mn2+、Fe3+、Ca2+、K+等競爭離子存在下,吸附Co2+的選擇性約為90%。吸附劑的穩定性和功能性可以維持20次以上的循環。最近,應用離子液體被證明是從廢舊正極中回收過渡金屬的另一種有前途的方法。此外,盡管在回收過程中施加高溫不是可持續性的優先方法,但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在室溫以上才能獲得潛在的好處。例如,可以在900℃下通過與Li2CO3進行固相反應來重新活化來自正極的用過的LiCoO2粉末,并重新用于新的LIBs中。
圖7多孔吸附劑實現選擇性捕獲鈷離子
在LIBs回收中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問題是:如何使鋰真正進入電極?W?chter等通過確保在非導電金屬氧化物上形成納米級均勻的碳涂層,供應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法。利用Li2C2和V2O5之間的拓撲固態反應,在鋰化的正極材料LixV2Oy上形成了幾納米厚的碳涂層。原位涂覆的碳確保了導電性,防止了顆粒團聚,同時無需使用溶劑即可將鋰嵌入電池中。LiFePO4正極的近無溶劑回收利用的優勢是最近在LiFePO4/碳粉和NaCl作為共研磨劑的機械固相反應中實現的。LiFePO4晶體中的Li與Na同構取代,從而實現了LiFePO4正極的無溶劑回收。通過技術經濟估算,每回收1千克LiFePO4可獲得3美元的利潤;此外,沒有多余的化學物質暴露于環境之外(圖8)。
圖8LiFePO4正極的無溶劑回收
3.2負極材料
盡管碳材料對各種綠色應用出現了影響,但負極材料的可持續回收還沒有像正極材料那樣得到廣泛研究。為了回收高性能碳,通常要進行濕法冶金處理,然后進行過濾、浮選和瀝濾,以去除金屬雜質。該過程能夠獲得容量為377mAhg-1的LIBs的碳負極。石墨負極中嵌入的Li+通常為促進堆疊的碳層剝落成石墨烯供應了機會。在持續的充放電循環以及隨后對用過的石墨負極進行超聲處理之后,減小的層間力可使分散的石墨烯片的最高質量產率達到40wt%。獲得源自廢舊LIBs碳負極的石墨烯的另一種方法是在電池拆卸后氧化為氧化石墨。后者可以通過熱還原轉化為石墨烯,并可以用作電極材料或導電添加劑。
廢舊LIBs回收的碳負極可在最后一次脫鋰步驟之后直接用于鈉離子電池。Liang等人利用這一策略,即在氬氣氣氛下對廢碳電極進行熱處理,成功地生產出新的碳負極。有關基于碳納米管的負極,從廢舊LIBs中回收單壁碳納米管可以以比傳統合成低50%的價格供應高質量的碳材料。在650℃以上,HCl酸浸結合熱氧化可以保持碳納米管的形貌,得到的碳材料可以作為LIBs負極重復使用。盡管存在毒理學方面的問題,這種負極可以供應650mAhg-1,與原始的純碳納米管電極相當。
在封閉的電化學系統中實現了一種創新的嵌入式解決方法,用于從廢舊LIBs中回收鋰(圖9)。該廢料制鋰系統基于室溫下的電化學反應,使用三個功能部分進行操作。兩個正極室,一個用于廢料,一個用于回收回收的鋰,以及一個位于兩個正極室之間收集鋰的負極室。充電后,Li+從廢物中提取出來,并在負極收集室還原為鋰金屬。所獲得的金屬純度為99%,此時可以將其從系統中提取,或隨后與水進一步反應以出現高純度的LiOH和Li2CO3。與現有的鋰回收技術相比,這種可持續性系統的優勢是無需酸、可擴展性以及在室溫下可能的運行。
圖9嵌入式廢鋰回收系統示意圖
3.3電解質
循環經濟中產品的價值鏈應盡量減少浪費,并理想地實現所有用過化學品的完全回收。在LIBs的情況下,由于首圈循環期間SEI的形成,即電極表面處的電解液的部分分解,使得從含義上講不可能實現100%的電解液回收。由于普通電解液中包含LiPF6,加熱時會出現有毒的中間體和最終化合物,因此已探索出替代方法來開發可持續的電解質回收工藝。與使用有機溶劑萃取相反,施加超臨界CO2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雜質,從而促進萃取過程。鑒于工業中出現的大量CO2以及碳捕集策略的進展,超臨界CO2在電解液回收中的應用可能因此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的可持續系統。Liu等人研究了使用超臨界CO2萃取回收電解液,然后用樹脂和分子篩進行凈化,回收的電解液獲得了0.19mScm?1的高離子電導率;該值接近用于LIBs的市售電解液。電化學穩定性仍高達5.4V(vs.Li/Li+),在Li/LiCoO2電池中達到115mAhg?1的容量,在0.2C下循環100次后容量保持率為66%。
3.4隔膜
由于電池使用后的經濟價值較低,隔膜的回收利用常常被忽視;然而,完整的生命周期分析要考慮這些成分。由于隔膜重要由聚丙烯和聚乙烯形式的聚烯烴膜組成,因此,假如將電池技術視為對環境無害的,則其固有的不可生物降解性便要回收或再利用策略。將隔膜轉化為碳作為電極材料是一種有效的價值化方式,但應該指出的是,加熱過程不可防止地會出現CO2。從廢舊隔膜中分離出來的多孔硬質碳具有作為電極材料的潛力。Wang等人利用聚酰亞胺隔膜合成了氮摻雜多孔硬碳,在碳邊緣同時顯示吡啶氮和吡咯氮原子(圖10)。當組裝到LIBs中時,這些隔膜衍生的碳材料可實現接近100%的庫侖效率,在20mAg?1下的可逆Li+存儲容量為380mAhg?1,并且在超過1000次循環中,每圈循環容量衰減率為0.009%。除碳化反應外,還發現,假如將隔膜從廢舊LIBs中適當移除,可重復用于LIBs。使用LiMn2O4正極和鋰金屬負極的半電池中,可重復使用的隔膜顯示的容量幾乎相等,為123mAhg?1。
圖10氮摻雜多孔硬碳的表征
4可再生材料作為電池組件的替代品以減少回收的要
4.1電池組件的生物基材料:這如何影響和使回收更環保?
在鋰離子和鋰硫電池的電極、電解液和隔膜組件中,可再生或生物基材料是傳統化石材料的替代品。以電動汽車為例,可以用生物基電解質(8wt%)、石墨電極(15wt%)、隔膜(2wt%)和粘合劑材料(2–3wt%)取代電池重量的四分之一。鋰離子電池的可再生前體材料應:i)可以從非食品,數量豐富且在后勤上可行的生物質資源中獲得,最好從工業支流中獲得;ii)要最少的物理化學處理;iii)顯示出與當前基于化石的材料相似或超越的性能;iv)不造成污染,例如有害廢物的積累或揮發性有機碳的排放;v)電池壽命結束后可回收再利用。
可再生木質纖維素植物生物質及其重要成分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是最具吸引力的電池組件原料。木質纖維素可從農作物的收獲殘余物(例如谷物秸稈和玉米芯)以及林業側流(例如樹皮和鋸末)獲得。也有木質纖維素副產物,如芳香族聚合物木質素,可從纖維素紙漿纖維、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制品的生產中獲得。本綜述專注于以下可再生原料:來自植物生物質的纖維素和木質素、海藻中的海藻酸鈉、甲殼類動物殼中的甲殼素和殼聚糖。
生物基鋰離子電池組件的長期穩定性和技術性能因容量和導電性的限制而存在不足。生物基電極和電解質將要生產水和土地,這可能會在沒有可持續森林或農業產業的地區造成間接土地利用變化。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將生物基材料用于可充電池以取代傳統或類似的電池系統和材料不是唯一的目標。當多余的生物質很容易獲得時,應考慮使用生物基電極和電解質材料作為利用過量生物質的替代方法,并且在達到其實際使用區域的使用壽命后可以重新利用。盡管如此,在評估中應該很關鍵的一點是,與傳統組件相比,生物衍生組件是否使回收更容易或更困難。
4.1.1生物衍生電極材料
有關LIBs的生物基多孔碳負極有很多文獻,盡管重要動機可能是簡單地替代基于化石的碳,但可再生聚合物作為碳前體顯示出一些獨特的特點。有關在電極中高效沉積Li+離子特別有吸引力。通過自下而上(生物質碳化)或自上而下(用含O/N/S的化合物摻雜生物基聚合物)的方法,可以用氧、氮或硫等非金屬元素摻雜生物碳。
由于芳香族植物聚合物木質素相對較高的碳含量≈60%,近年來木質素衍生含碳材料的生產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木質素衍生的碳纖維薄膜已經被證明是多孔材料,能夠生產無粘合劑的鋰離子電池。最近顯示,木質素與聚乳酸(PLA)混合的靜電紡絲可生產復合纖維,作為多孔碳納米纖維的前體。碳化過程中,PLA的熱分解有助于形成碳納米纖維的多孔形態(圖11)。隨后在LIBs中使用多孔納米纖維作為電極,在500次充放電循環后,容量值為611mAhg?1,比容量沒有明顯損失。
圖11靜電紡木質素-聚乳酸復合纖維作為鋰離子負極材料多孔碳納米纖維的前驅體
纖維素是電池電極中最具工業相關性的可再生聚合物。纖維素通常代替傳統粘合劑,并為電極供應結構支撐。未改性纖維素的主鏈含有親水極性基團,如羥基(-OH)和乙醚(-C-O-C-)等,似乎在克服鋰枝晶形成中起著關鍵用途。此外,化學過程會將硫酸鹽(-C-O-SO3-)和羧酸(-COOH)基團引入纖維素納米晶體和納米纖維中,這些都是很有前途的膜材料。Chang等人通過在鋰電極表面簡單地放置一張薄紙來提高鋰負極的循環能力。在紙涂層的存在下觀察到均勻的鋰離子分布,有效地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圖12)。在電流密度為5mAcm?2時,紙涂層電池表現出1000h的可逆性。
圖12應用于銅箔表面的纖維素紙防止了鋰枝晶的形成
纖維素基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提到了纖維素的許多有益特性,例如其從微尺度到納米尺度的定制孔隙率和纖維寬度。甲殼素及其脫乙酰對應物殼聚糖是葡萄糖胺基多糖,已用于制備鋰離子電池負極的氮摻雜碳。殼聚糖低聚糖最近被證明有利于在鋰金屬負極中實現鋰的均勻沉積,可提高容量和循環穩定性。天然聚合物,如海藻酸鈉、殼聚糖/還原氧化石墨烯、阿拉伯樹膠和含聚氧化乙烯的單寧酸也被用作電極粘合劑,在鋰硫電池的硫正極中取代PVDF。
4.1.2生物基電解質
鋰離子電池中的傳統電解質是溶解有鋰鹽的有機溶液。由于其易燃性和與環境污染相關的風險,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更可持續的替代品。事實上,通過使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如醋酸纖維素CA)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成分,已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Kim等人最近報道了一種基于磺化甲基纖維素和三氟甲烷磺酸鋰鹽的可回收聚合物固態電解質。除纖維素醚外,可生物降解纖維素酯已被用作超級電容器的固態電解質和鋰離子電池的靜電紡聚乳酸-鈣復合凝膠聚合物電解質(GPE)的組成部分。此外,木質素基電解質正日益成為傳統電解質的生物基替代品。但同樣,與固態聚合物電解質類似,與傳統液態電解質相比,其離子導電性較差,要更高的工作溫度,電極-電解質界面的改變和混合系統的妥協將是許多生物基電解質實際應用的重要缺點。
4.1.3生物衍生隔膜
纖維素衍生材料是一種耐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可作為LIBs的隔膜材料。纖維素和纖維素衍生物已被用作合成聚合物隔膜上的涂層,以新增功能性,如與電解質的親和力、與電極、粘合劑的相容性、新增的離子導電性和熱穩定性。與纖維素衍生物及其與合成聚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復合物相比,天然(納米)纖維素在使用水解或機械分解和分離技術的簡化回收過程中具有明顯優勢。
4.2生物衍生電池組件的回收利用
LIBs生物基組分的一些固有特性有助于其回收利用。如上文所述,由于在熱循環過程中可能出現有毒中間體和易燃溶劑蒸汽,因此,回收含有LiPF6的非質子溶劑存在嚴重風險。生物基電解質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們具有不燃性、無毒性和無腐蝕性。水溶性聚合物電解質從回收的角度來看特別有吸引力。
總的來說,文獻缺乏有關含生物基成分的LIBs回收的報道。盡管如此,仍可以確定幾個關鍵領域,在這些領域,可再生資源可以幫助電池回收過程比現在更環保(圖13)。由于纖維素、殼聚糖和木質素等天然高分子具有獨特的可定制溶解性,因此可以利用水或水系有機萃取介質對其進行選擇性萃取。此外,由于沒有回收過程實現組分的完全回收,可持續來源的可再生聚合物可作為“補充”資源,同時基于最有價值(無機)組分優化整個回收過程。
圖13可再生聚合物作為LIBs組件和綠色回收概念的推動者
5、回收LIBs以外的基于鋰的存儲設備
5.1全固態電池
無機固態電解質和聚合物固態電解質被認為是下一代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基礎,因為它們無需使用隔膜,并通常具有更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易于生產和材料的高可用性。聚合物固態電解質通常基于添加了鋰鹽的PEO。聚合物電解質成本低、無毒、易于加工,與有機液態電解質相比,為LIBs供應了許多工程效益,但在室溫下,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中的離子傳導相對較差,要求更高工作溫度(70–90℃)是許多實際應用的缺點。通過研究含添加劑、不同鋰鹽和不同聚合物主鏈的雜化體系,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無機固態電解質也可以通過抑制枝晶生長來使用鋰金屬負極,從而提高整體能量密度。無機固態電解質也有助于高容量電極材料的使用,這些材料與當前的液態有機電解質結合在其他方面存在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然而,盡管無機固態電解質表現出良好的離子導電性,但由于電極/電解質的接觸損耗,因此尚未實現在大型電池和長期應用中的應用。
5.2Li–O2和Li–S電池
Li–O2和Li–S電池是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最終目標,可使插電式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超過1000公里,并使基于可再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儲能系統得以大規模使用。Li–S和Li–O2電池的示意圖如圖14所示。放電時,Li在非水有機電解液中被氧化生成Li+,并通過一系列電化學反應,形成Li2O2和Li2S分別作為Li-O2和Li-S電池的最終放電產物。與目前的市場技術相比,Li–O2和Li–S電池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其理論值分別為3505和2567Whkg-1。
圖14Li–S和Li–O2電池的示意圖
5.3未來電池技術的回收利用
盡管所有這些尚未上市的未來鋰離子電池技術(全固態、Li–Air和Li–S)都存在著根本不同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但可以預期的是它們通常會采用鋰金屬負極,以充分利用其優勢,并進一步提高實際能量密度。因此,在回收技術方面,鋰金屬負極的回收應是未來鋰基儲能技術的重點。可以預期,不直接與電解質接觸的多余鋰金屬可以機械方式直接從電池中分離出來,并在惰性氣氛下進行表面拋光。鋰金屬與電解質及電池其他部分接觸后,可與水簡單反應生成LiOH·H2O,隨后生成Li2CO3。
【總結與展望】
該綜述的重點是與鋰離子電池回收有關的化學方面,并對目前運行的技術的可持續性進行了嚴格評估。回顧了最近發表的研究文章、最新進展、授予的專利申請和新提交的專利申請,以全面了解現代回收技術的可持續性,以及新興工藝的工業活動。特別研究了在循環經濟原則下接近于材料管理的回收技術,但對單個回收步驟的剖析表明,目前超出實驗室規模應用的技術解決方法遠不能被認為是可持續的。對回收過程中涉及或出現的潛在有毒化學物質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問號,即當前的回收途徑是否可以作為大規模的可持續技術使用,而不會出現負面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J?drzejPi?tek,SemihAfyon,TetyanaM.Budnyak,SerhiyBudnyk,MikaH.Sipponen,andAdamSlabon*.SustainableLi-IonBatteries:ChemistryandRecycling.Adv.EnergyMater.2020.
DOI:10.1002/aenm.202003456
上一篇:全球鈷市場復蘇在即
下一篇:鈷鋰公司“未雨綢繆”布局海外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