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05次 | 2021年08月25日
電動汽車補電,快充和換電你喜歡哪一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充電也越來越快了,目前的快充水平已經可以在30分鐘內給電池充到80%的電量。但是另一種補電方式正在興起,那就是換電模式。
說到底,不管是充電還是換電,其實都是電能補充的一種方式。過去很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充電慢、時間長一直在制約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所以不管是車企還是電池公司,也都是在追求怎么能夠更加快速的給電池補充能量。但是北汽新能源、力帆、蔚來等車企卻另辟蹊徑,極力推崇換電模式,他們認為換電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快充更好還是換電更佳,針對這一問題目前也尚無定論,但是就這兩種模式卻引發了很多爭議。
快充仍是大多數車企的選擇
充電和換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線,而快充則是充電模式的一種??斐湟彩窍嚓P于慢充而言的一種概念,快充采用的是大功率直流充電,30分鐘可以給電池充到80%的電量;慢充是交流充電,目前的充電速度充滿電池大約要6-8小時。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國內的電池公司中完全把快充作為重要技術路線的有微宏動力、珠海銀隆、妙盛動力,他們主推的鈦酸鋰離子電池能夠實現十幾分鐘快充,但是這種電池能量密度過低,并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而其他電池公司在不斷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同時,也在增強快充的速率。
目前,快充模式不僅是國內大多數新能源汽車公司所采取的主流方式,也是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車主對充電方式的認知。
盡管目前有一些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能夠到400公里,但是要經常跑高速的話,續航里程還要再大打折扣,這跟燃油車還是有較大差距的。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電動汽車成本最高的就是電池部分,假如到2020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完全退出的話,高昂的價格很難讓消費者再心甘情愿買單。電池多,價格高,電池少,跑不遠,在充電模式下,這似乎是一個死命題。
換電模式的曲折之路
在電動汽車推廣應用之初,并沒有人想到會用換電這種方式來補充電能,電動汽車就以充電的方式緩慢發展著。
時間倒回到2012年前后,有一家叫betterPlace的公司在以色列、丹麥、澳大利亞等國家布局其充電網絡,這種以換電模式的補電方式在當時真的是名噪一時。
這家被含義為“電動汽車運營商”的公司商業模式是將車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用戶,用戶以月租的形式按行駛里程付費租用電池,要補充電量的時候用戶將車開至他們的換電站進行電池更換。
在這個商業模式里,電動汽車的成本和換電站的建設成本極高,想要盈利就必須上量。顯然,betterPlace高估了用戶關于電動汽車的熱情,沒有一定數量的車,betterPlace的生意難以為繼。加上幾乎沒有成本控制、新業務擴展發力,betterPlace最終只能走向的道路。
除了換電站建設成本高之外,換電模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電池標準化”,假如各家車企的電池外觀、質量都不相同,那針對普通消費者的換電模式也就沒有存活的空間了。betterPlace在2008年就和通用汽車談起想要將電池規格統一,但結局是不歡而散,最終betterPlace的車企合作名單只有雷諾一家,直至都還沒有形成規模。
我國從2012年的“十城千輛”推廣新能源汽車開始,就沒有把換電作為主推的模式,其后也很少有人提及換電。
充電與換電再次交手
最近兩年,大家都意識到了電池的發展瓶頸,能量密度越來越高,充電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帶來的問題也很多,并且這仍然無法滿足很多人的補電需求。于是換電模式又重新被提上了臺面。
早期的換電模式雖然遭遇了失敗,但是如今北汽新能源、力帆、蔚來等一批車企卻毅然走上了換電道路,并且做的風生水起。
前面也提到了,betterPlace因換電站建設成本高、電池標準無法統一、沒有形成規模等問題走向了沒落。但是現在這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換電站的建設成本依然很高,但是好在電動汽車已經形成規模了,有很大的用戶基礎。很多車企也都意識到要統一電池標準了,也許統一的目的不是為了換電,但電池標準假如能夠統一,對后期的電池回收利用是大有裨益的,這也無形中也為換電供應了極大便利。
換電模式的優勢也非常明顯。首先是換電模式能夠實現車電價值分離,用戶在購車的時候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巨額的電池費用,在消費層面化解純電動汽車用戶在購買、使用和退出等全生命周期中的一系列痛點。而且換電模式的效率非常高,車輛進入換電站之后,3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換電,速度絲毫不亞于給燃油車加油。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在北京、廈門、蘭州、廣州四個城市投放了超過6000余輛出租車等換電模式的營運車輛,累計建立換電站116座。蔚來計劃在2020年前完成1100座換電站的建設,首座換電站也已經在深圳南山建成。
總之,快充模式與換電模式各有優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種模式難分勝負。換電模式能否快速擴張,快充還能否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這些現在也未可知。目前的兩種補電方式哪種能夠成為最終解決方式,恐怕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