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99次 | 2022年02月10日
動力鋰電池:江湖再起波瀾、尋找制勝關鍵
最近,動力鋰電池江湖很不平靜。
扛把子CATL,在現金充沛的情況下,一把定增募集了200億資金。三月,比亞迪刀片電池問世,"出鞘安天下",不僅引發了和友商的輿論戰,也伴隨著"漢"這款車的大賣,公司股價持續大漲。
而更為關鍵的是,扛把子CATL被超越了。調研機構SN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動力鋰電池市場,LG化學以25%的市場份額擊敗CATL,登臨寶座。不了解"假如我們不是前列,我們沒有存在的價值"的CATL,會不會有點慌。
國內有比亞迪的追兵,國外有LG化學的堵截,股價高歌猛進的CATL是否已經腹背受敵?重金在握的CATL,如何打造"寧德軍團"來迎接挑戰?
"追兵比亞迪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比亞迪1995年從手機電池起家,2003年通過收購西安秦川進入汽車行業。依靠自身電池技術的積累,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頭部公司,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更是超越TSLA成為全球第一。
早前,以電池技術起家的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幾乎完全封閉,幾乎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自主研發生產,這保證了汽車的高性價比優勢,但也帶來了管理和技術迭代的困境,一直被投資人所詬病。
2018年起,比亞迪逐漸開放內部供應體系,走向外供之路,從自己一個人玩到和一群人玩。
動力鋰電池方面,2019年年底成立了弗迪電池,在全國各地建立生產基地,總產量將達到120GWh,并計劃于2022年分拆獨立上市。下游客戶方面,雖然當前動力鋰電池仍以內供為主,但也開始供貨于北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豐田汽車、中通客車等多家公司,勢必蠶食CATL的份額,出現正面交鋒。
同時,開始和整車廠成立合資公司,進行利益綁定。三月二十五日,比亞迪和豐田各自持股50%的比亞迪豐田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近日,比亞迪更是和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聯合設立合資公司,以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
比亞迪開放自己的生態,外部供貨+合資建廠模式正在追趕CATL。
"外雄"LG
LG化學是唯一一個基于化學背景的龍頭電池公司,且背靠LG集團,這個僅次于三星的韓國第二大跨國公司,是典型的富二代+化學學霸。
LG化學從1998年就開始研發鋰離子電池,從消費電子電池到混動車電池,再到純電動汽車電池的生產,可以看出CATL的創業史和其頗為相似。
2015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場,深耕國內的CATL隨之在2017年成為全球大哥,LG化學只能圍繞在第三名左右,不過其提前排兵布陣,為后續上位埋下了伏筆。
LG化學的全球化一直領先于其他電池公司,早在2000年就在美國密西根建廠,2013年在我國南京建廠,2018年在歐洲波蘭建廠。LG化學南京濱江第二廠也在建設中,今年年底完工,明年八月開始投產。
今年上半年,中汽協數據顯示,歐洲新能源市場已經完成了對我國的反超,在歐洲波蘭建成投產的LG化學正好趕上風口,超越CATL成為第一。CATL董事長曾毓群也曾公開表達了擔憂,"我自己預測,今年整個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將超過我國,而我國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將被歐洲搶走",真是一語成讖。
LG化學這個富二代+化學學霸,提前排兵布陣全球化,打贏了這場翻身仗。
CATL的實力
CATL成立于2011年,包括董事長曾毓群在內的大部分高管及技術人員來自消費鋰離子電池龍頭ATL,對電池產業理解深刻。2005年,日本TDK以1億美元全資收購ALT,曾毓群兼任TDK株式會社高級副總裁。以至于后來創辦CATL,有投資人評價道:在CATL,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日資公司文化。
CATL憑借技術的積累、三元電池路線、國內政策的加持,一路高歌猛進。
2015年工信部制定的動力鋰電池白名單,57家上榜公司中沒有一家日韓系在華電池公司,避開了LG化學、松下在國內的對抗。2016年底的精準扶持政策,三元電池獲得補貼優勢,CATL三元路線占優,搞得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大哥比亞迪備受打擊。
CATL在國內沒有國外技術降維打擊,卻可以技術降維打擊國內公司,加上國內制造成本優勢,從2017年開始,持續三年拿下全球動力鋰電池裝機量的冠軍。
成為冠軍的CATL絕不是僅靠政策躺贏,這背后是CATL重金綁定上游材料端,國內各區域布局中游制造端,打造利益共同體下游需求端。
上游材料端:以持股、合資建廠、簽訂供貨協議方式綁定鋰鈷鎳礦和前驅體材料生產商。在四大材料供應商的選擇上遵循多樣化,第一梯隊至第三梯隊均有,自己研發+外部供應,從而打造超強的供應能力和議價能力。
中游制造端:CATL重要在我國布局制造基地,不同于LG化學在我國獨寵南京,CATL在整車廠的生產前線都有布局,分布大江南北,從福建到青海,從廣東到四川,海外德國圖林根制造基地也在建設中,公司總產量計劃于2023年達到240GWh。
下游需求端:以合資建廠、簽訂供貨協議方式深度綁定。CATL沒有局限單一客戶,而是廣泛合作。這有助于公司產品性能的快速提升,畢竟人多力量大。今年一月,CATL和TSLA達成了合作,獲得行業頂流需求和技術指導。
但從被LG短暫挑落寶座的狀況來看,CATL也有不足。
CATL的短板
其實,工信部決定自2019年六月二十一日廢止動力鋰電池白名單,這意味著市場準入門檻將一視同仁,國外巨頭紛紛進入我國,行業競爭將趨于白熱化。而CATL的短板,也會面對挑戰。
首要的是,產量不足。產量不足,會導致客戶不得不擴大合作對象。比如動力鋰電池巨頭松下就因產量不足,限制了TSLAModel3的產量,TSLA就開始了和LG化學、CATL的合作。
同時,電池產量不足,會迫使整車廠自己下場,反過來減弱對動力鋰電池生產公司的依賴,來一招釜底抽薪。今年九月十五日TSLA電池日,鋼鐵俠馬斯克就直接發推文透露自家的電池廠,搞得電池廠商睡不著覺。
上下游產業鏈安全也是一個大問題:電芯成本中原材料占8成,特別是所需的鈷鎳鋰都屬于稀缺資源,重要來自于國外進口。原料來源集中度高,開采周期長,產量調整較慢。在動力鋰電池需求持續旺盛的趨勢下,如何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安全和控制價格波動,CATL雖然有所布局但仍需努力。
下游方面,CATL雖然深耕國內市場,和國內整車廠有協議和合資公司綁定,但仍面對LG化學本土化和比亞迪等追趕者的蠶食。同時,CATL國際化遠落后于LG化學,其國外合作將會面對LG化學的沖擊。
技術實力仍有差距:CATL雖然有ATL的電池技術積累,但技術仍是跟隨狀態。CATL的三元電芯能量密度為240Wh/Kg,LG化學達到250,松下更是達到260,這也是TSLA選擇松下的原因。
同時鋰離子電池專利始終掌握在日韓公司手中,LG化學占比19%,專利數量優勢明顯,松下占比15%,三星SDI占比11%,海外動力鋰電池龍頭幾乎主導了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注冊專利,具備絕對領先優勢,CATL在專利數量方面短板明顯。
CATL靠著ATL的技術積累、敏銳的商業眼光長出了翅膀,趁政策的東風飛上了天,但人無完人,公司也都有些不足。面對即將發生的激烈混戰,CATL這仗怎么打?
CATL這仗怎么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2019年年中,CATL公開發行100億元債券融資。今年二月,CATL計劃定增不超過200億元,是再融資新規以來,募集金額最大的一次預案。九月十七日成功發行15億美元債券,是2017年迄今中資公司依據美國證券法S規則進行的最大單筆規模的美元債首次發行。
左手人民幣,右手美元,為實現全球戰略布局供應了充足彈藥。
合縱連橫,控制節點
彈藥充沛的CATL,八月十一日公布通告稱,公司擬圍繞主業,以證券投資方式對境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投資總額不超過190.67億元,其中境外投資總額不超過25億美元。
通告寫道"為契合公司業務長期發展需求,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保障行業關鍵資源的供應",可以看出,CATL對自身短板一清二楚,并早早趁著股價大漲準備好了干糧。
設備端:九月十四日晚間,先導智能通告稱,CATL認購全部25億元定增股份,定增完成后,CATL成為先導智能第二大股東。先導智能是CATL的上游鋰離子電池生產設備制造商,本次投資為CATL擴產鎖定生產設備。畢竟三年就要產量翻翻,有了坦克才能打閃電戰。
專利上:寧德近年頻繁布局設備環節專利,16-19年合計注冊近300項設備相關專利,占比專利總數的10%。此次戰略投資更是專利合作,控制節點的模板。
上游方面:投資約0.44億人民幣收購加拿大Neo鋰業公司8%的股權。Neo鋰業擁有阿根廷鋰鹽湖項目,目標為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未來規模預計4萬噸產量。目前是寧德第二次投資海外鋰項目,此前一次是19年九月以5500萬澳元(約2.7億人民幣)收購澳洲pilbara鋰礦8.5%的股權。
最近的兩次出手以及之前的產業鏈布局,有助于CATL擴大產量、保障產業鏈安全。而顯然,CATL手里還有大把彈藥,正負極材料、鋰礦等等領域仍有布局空間。
尾聲
行業復蘇、擴張,在不同階段對龍頭公司的影響是不相同的。
在第一階段,排名靠后的公司彈性更大。行業春風,就好比老師對成績來了個"開根號乘十"相同。三個同學之前分別是36、64、81分,但在處理之后,就會變成60、80、90分,排名順序沒變,但絕對差距顯著變小,而且從增速來看,第三名反而進步神速。
因而,在行業整體復蘇的第一階段,落后的公司容易獲得追捧,但是能否轉化為第二階段的穩定優勢,那就不好說了。畢竟,要是真有能耐,第一次就應該考好。
而如何把復蘇轉化為穩定優勢,產業鏈管理是關鍵點:上游控制資源,中游重視制造,下游拓展客戶。
產業鏈上游,供給(資源)的話語權越高,產業鏈下游,需求(市場)的話語權越高。關于上下游,資源供給和電池裝機量是核心變量。中游制造環節,本質上為加工屬性,因此成本控制能力更是核心競爭要素,公司競爭壁壘來自原材料掌控能力及需求迭代速度。
如何能像HM那樣,即能精確控制上游的原料成本,又能快速響應下游的需求變化,這是行走動力鋰電池江湖的制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