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33次 | 2022年02月14日
原材料價格瘋漲,上下游哄搶鋰礦
毫無疑問,今年資本市場最熱的賽道就是新能源。而動力鋰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更是備受關注。
十一月二十二日,全球最大鋰離子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報收681.00元/股,創歷史新高,市值達1.59萬億元,在A股僅次于貴州茅臺。此前,寧德時代的582億元“天價”定增方法創A股民營公司記錄,引爆市場熱議,近日又爆出與贛鋒鋰業長達4個月的“搶礦大戰”。
鋰離子電池“一哥”的擴建動作頻頻,同時,原材料價格一路瘋漲,由此窺見鋰電行業波濤洶涌。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告訴風口財經:“目前,頭部公司進入新一輪投資擴產高峰,二三線品牌也在加速追趕第一梯隊公司,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全球格局或將迎來大變革。”
巨額定增450億元,萬億巨頭仍差錢?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今年1-八月,寧德時代全球電池使用量為49.1GWh,市場占有率超30%,穩居全球第一。其三季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達733.62億元,同比上漲132.73%;歸母凈利潤77.51億元,同比新增130.9%。此外,其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凈流入286.86億元,賬面貨幣資金擁有807.35億元,遠超營收總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寧德時代資本儲備豐厚,造血能力強勁。
然而,“不差錢”的寧德時代卻在八月預告將定增582億元,相當于其近10年的凈利潤總額,創A股民營公司募資記錄,引發諸多質疑。十一月十五日晚,寧德時代公布通告,稱將募資總額下調至450億元。
風口財經梳理發現,調整后的定增方法減少了2個項目,分別是寧德時代湖西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二期)以及93億元的補充流動資金。寧德時代解釋,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募集資金集中投資于產量建設項目和研發項目,綜合考慮了投資項目規模、公司財務情況等因素,對定增募資方法進行了調整。
實際上,今年以來,全球鋰離子電池廠商競爭十分激烈。韓國政府此前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入350億美元(2233.32億元),用于發展本國的電動汽車電池行業,與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我國公司和日本公司展開競爭;美國電池儲能行業廠商獲得114億美元(727.42億元)融資。
“跨國車企巨頭自產電池提速,二三線品牌也在加速追趕第一梯隊公司,動力鋰離子電池全球格局未來或迎來大變數。同時,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進入新一輪投資擴產小高峰,設備、材料領域率先受益,全產業鏈掀起擴產潮,但經過上一輪的深度洗牌,投資擴產重要集中在頭部公司中。”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表示。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預計,2025年全球動力及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516GWh。屆時,假如寧德時代想要保住30%的市場份額,要達到455GWh的電池銷量,考慮到其他波動因素,寧德時代至少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520GWh的產量。據寧德時代通告,其目前距目標產量有280GWh的缺口。
回到現在,寧德時代募資450億元投資4個新項目,建設周期在2-4年之間,能新增135GWh產量。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此次定增順利,寧德時代還需在2025年之前再布局145Gwh產量才能滿足缺口。
原材料價格瘋漲,上下游哄搶鋰礦
在廠商加速擴建的背后,是市場需求的超預期膨脹。
據乘聯會統計,今年1-十月,我國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合計235.62萬輛,同比上升202.52%,超市場預期。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達195.17萬輛,同比上升209.5%。
需求爆發進而導致原材料供應緊張,尤其是鋰資源。同時疊加新冠疫情、市場炒作、貨幣超發等不穩定因素,原材料價格一路上行。截至十一月二十二日,電池級碳酸鋰19.94萬元/噸,較年初上漲超過230%。上游鋰輝石精礦均價為1800美元/噸,環比上漲30美元/噸,較年初時的鋰輝石到岸價400美元/噸,漲幅約350%。
“鋰電材料價格上漲并不是新鮮事。從去年十月開始,生產鋰離子電池要的正極材料、電解液等就已經開始漲價。”于清教告訴風口財經,比亞迪、通用汽車、奔馳、沃爾沃等6家知名車企都宣布到2040年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停產化石燃料汽車,全部進入新能源市場,原材料供給將繼續緊缺,預計5年內看不到價格的天花板。
值得一提的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資源獲取有兩種方式,分別是礦石提鋰與鹽湖提鋰。我國的鋰資源量為世界的5.9%,產量占據世界的17%。鋰資源有限,所以我國去年有約70%的鋰原料都來自海外。
而有關電池廠商來說,掌握上游資源,才有底氣搶占市場。如今,鋰礦的戰場更是國際化。今年七月,國內鋰資源“老大“贛鋒鋰業公布通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將對加拿大千禧鋰業發起收購,值得注意的是,千禧鋰業擁有兩個阿根廷鋰鹽湖項目。九月,寧德時代突然殺出,加價截胡,搶奪鋰礦。在其以為贏得競購后,十一月初再次被贛鋒鋰業持股的美洲鋰業以同樣手段加價“搶走”。
無獨有偶,反轉的戲份還發生在國內另一家鋰業巨頭——天齊鋰業。2018年,天齊鋰業貸款35億美元購買全球第二大鋰礦商SQM的23.77%的股權。2020年,其率高達82.32%。但到今年前三季度,天齊鋰業營業收入38.73億元,同比上升59.58%;凈利潤5.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11.03億元,已經扭虧為盈。
“碳中和+新能源”將成主流賽道
事實上,鋰離子電池產量受限,不可防止的與國家的雙碳目標掛鉤。
長期來看,碳中和、碳達峰戰略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能源轉型、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底層邏輯,而短時間內,其有關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將造成不小的沖擊。
“首先,我國環保監管日趨嚴格,不論是原材料來源,還是廠限電限產,公司的生產制造成本隨之新增;其次,現在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回收體系不完善,從規范性及經濟性來看,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做不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于清教表示。
正常情況下,動力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年限一般為5-8年,而真正有效的壽命只有4-6年。業內人士分析稱,預計從2021年開始,我國將迎來第一批動力鋰離子電池退役高峰期。今年八月,工信部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指出公司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保障動力蓄電池的有效利用和環保處置。
據風口財經梳理,截至目前,比亞迪、上汽、北汽、特斯拉等多家車企都上線了電池回收系統,與相關維護服務型公司簽署了動力鋰離子電池回收利用的合作協議。雖然國內尚未形成動力鋰離子電池回收的標準模式,但是已有很多新能源車企做出了嘗試。
開源證券認為,因“碳中和”以及資源安全問題受限,同時受益于新能源需求的強力拉升,上游產業鏈將會迎來歷史性變革。尤其是磷酸鐵鋰,作為鋰電正極最主流的產品,行業有望持續高景氣。同時許多上游公司都在積極介入新能源賽道,助推我國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未來“碳中和+新能源”依然為最強主賽道。(風口財經記者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