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73次 | 2018年10月23日
全固態鋰電池開發面臨哪些挑戰呢?
最近中日美三國政府提出的動力電池的發展目標,從技術的指標上,核心指標是能量密度,越提越高,從300瓦時每公斤,一直到500瓦時每公斤,包括美國DOE還有中國的重點專項,納米材料、基因組都提出了很高的指標要求。
怎么樣實現這些超高能量密度的指標,同時還要兼顧動力電池使用時的安全性、壽命、成本,這是擺在很多研發人員面前的問題。
從技術分析的角度,目前主要的動力電池還是正極材料匹配人造石墨這一類的負極材料,接下來提高能量密度,很可能要把硅負極引入,體積膨脹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是把硅負極用金屬鋰替代,1972年研發到現在,歷時50多年,有非常多的挑戰,關鍵的幾個問題是目前大多數的研發還是在有機的溶劑中,在有機溶劑中第一個問題是它不像石墨負極鋰進和出,是非均勻的析出。第二是自發和電解液發生反映,體積變化也比較大。逐步導致鋰離子電池VCR膜也不能穩定存在,安全性、自放電等方面還不能滿足需求,非常多的企業和研發團隊把希望寄托在全固態鋰電方面。固態電池和業態電池在微觀上也是三層結構,只是把現在的隔膜電解液替換為固態電解質,這是典型的照片,沒有太本質的區別,核心是有可能負極使用了金屬鋰,在這種情況下,在正極這一側,原來的液體可以充分浸潤正極顆粒,在正極側接觸,這是難度非常大的。從大家預期的優點上,如果使用了金屬鋰,現在容易燃燒和爆炸的液態電解質,另外使用壽命等等都會延長,模塊配置等都是大家期望的,在實踐中這些數據有待進一步的檢驗,在2007年的時候,日本的NEDO在2008年公布了這樣的路線圖,在他們看來在遠期的2030年,很多的電池形態是以全固態形式出現,包括金屬鋰、鋰硫和鋰空氣電池,這些路線在不斷修改中,但是大體是提高安全性的策略,就是固態化。
2016年,美國APER的兩千萬美元的項目,全部支持各類固體電解質的開發,以及固體電解質的制造技術,現在在中國,在過去兩三年的推動下,從事固態電池開發的團隊非常多,展示的單位不多,具備能力開發的小團隊,從南到北非常多的研發團隊為主,企業包括寧德時代新能源,蘇州新陶還有珈偉股份等,我不一一介紹了。
目前總體而言,全固態鋰電池開發面臨四個挑戰,一個是在電極層面,怎么樣滿足正負極課題和固體電解質的離子傳輸,特別是循環過程中,第二是循環過程中正負極材料不能像液體那樣保持非常好的接觸。還有金屬鋰電極的體積變化還有鋰固體的變化。
接下來介紹一下,2013年中科院決定采取納米先導專項。這里提出要做長續航的動力電池,通過提升能量密度來延長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提出了300瓦時每公斤的指標,跟現在國家的任務是一致的。在這里包括第三代鋰離子電池技術,包括現一代度固態電池,鋰硫和鋰空電池,包括12家科研單位,24個PI,400人,一直在動態的管理中。
再簡單地說一下整個先導項目取得的進展,在樣品的層面研制了一些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鋰空、鋰硫,還打造了高水平的診斷分析平臺,金屬鋰表面引入無機的磷酸鋰做這個事情,提高它的穩定性,這是由化學所的郭博士做的。他們最近開發了聚醚丙烯酸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