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25次 | 2019年04月25日
2020年,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或將迎來一個拐點
互聯網思維對于智能電動汽車生產,有什么幫助?
沈海寅:幫助非常大。過去廠商把汽車賣給用戶以后,這輛汽車是不可成長的。但在互聯網時代,智能電動汽車就會不斷地迭代、不斷地更新,而且要跟云端去連接起來。它不光在生產環節,而且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加上網絡鏈接,加上云端服務,都能夠使得智能電動汽車發生變化。這些理念,其實都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
互聯網還讓智能電動汽車長尾有效。過去的汽車,它所有的功能研發都是為了滿足人共性化的需求,也就是滿足人頭部的需求。但是以后所有的汽車,它會更多地去滿足人個性化的需求。而且從汽車制造商的角度來講,也可以從中獲取跟原來賣硬件不同的利潤來源。
(點擊觀看精彩小視頻)
新企業不斷成長比拼,你會不會焦慮?
沈海寅:既焦慮也不焦慮。說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用戶、“粉絲”的確希望我們的車早一點出來,搞得我的確是蠻焦慮的。不焦慮的原因是,畢竟每一年都有爆款的車出來,并不是說2018年款出來了,就一定會比2019年款賣得更好,汽車行業是按自己的規律在更新迭代。所以我覺得把心態放平和一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急急忙忙地去做一款車,但是它本身還不成熟,你把車做出去以后,反而會砸了自己的牌子。
大型車企宣布可能停產燃油汽車,你怎么看?
沈海寅:這個方向是對的。越來越多的企業來響應這個方向,也是對我們做的戰略選擇的一個肯定。另外一方面來講,越來越多企業往電動化方向走,其實就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這樣也能夠快速地把市場培育起來。電動車,過去大家質疑更多的是續航里程是否夠長、充電樁是否足夠密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破釜沉舟往這個方向走,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愿意接受電動車的用戶會越來越多,而且會爆發式地增長。對于我們來講,在很早的階段已經開始做這個積累,那么到市場爆發的時候,我們能夠很順理成章地去抓住市場機會。我們也關注到,任何一個行業,在一個新的技術起來的時候,都會出現優勝劣汰,在汽車行業也一定會發生。
(點擊觀看精彩小視頻)
一些外資或者合資汽車廠商進來后,對汽車產業有什么影響?
沈海寅:汽車行業是消費行業,你會發現和其他行業一樣,一開始都是經歷了國外品牌占優,到后來是國內品牌占優。為什么呢?因為屬性發生了變化,技術本身也在發生變化。中國制造的能力越來越強,中國有更多的人去從事研發,有更多的軟件研發出來,所以,國內生產出來的產品反而比進口產品或者合資產品有更多的競爭力。汽車行業也是一樣的,一旦汽車成為一個智能終端以后,不光是耐用、好用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去適應用戶日益變化的使用場景需求,在這點上就變得非常至關重要了。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正慢慢退坡,是否感受到壓力?
沈海寅:我其實非常不贊成補貼。為什么呢?它補的是續航里程。一輛小車續航里程要達到250公里,和一輛大的車續航里程要達到250公里,用的電池完全是不一樣的,但是補貼卻是一樣的。比如,買一輛10萬元的車國家補貼2.5萬元,買一輛25萬元的車國家還是補貼2.5萬元,這對用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那么,補貼取消以后,我覺得應該在一些限行、限購、鼓勵新能源車等大政策上做文章。比如,新能源車可以比燃油車擁有更多的路權,這樣就推動用戶去買一輛新能源車。用戶在做購買決策時,就不需要考慮補貼的問題,而是去想哪輛車更適合我的需要。比如在上海,新能源車就可以免費上牌照,就可以省10萬元錢。這樣,大家就都愿意去買新能源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鼓勵政策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能源車市場健康發展。
如何才能讓用戶自己主動地去買新能源汽車?
沈海寅:任何的事情在一開始都會需要一定的時間。今天有很多用戶不愿意買電動車,他的顧慮還是在續航里程,還是在于成本等等這樣一些原因,他的養車成本可能比燃油車更貴。但是這些問題不斷地在解決。因為電池的成本在不斷降低,能量比越來越高,續航里程變得越來越長了,過了一定極限以后,用戶就已經無所謂了。就像我們今天已經不太關注手機攝像頭的分辨率了,因為過了某個極限以后,兩千萬像素、三千萬像素有什么區別呢?沒區別。同時,電池也越來越便宜了。所以說電動車在性價比方面,越來越能夠與燃油車PK了。在續航里程解決以后,我相信電動車會成為未來的一個主流。
(點擊觀看精彩小視頻)
但這個過程一開始進展會非常緩慢,但到了一個拐點以后,它會急劇地上升,那么這個拐點一般來講在10%。比如,2018年的電動車銷量大概在100萬輛上下,2018年整個汽車年銷量是2800萬輛左右。那么在近3000萬輛的市場當中,100萬輛其實只占3%,遠遠沒有達到我們這個拐點。什么時候能到拐點?我認為在2020年、2021年左右,就有可能達到這個拐點,一旦超過這個拐點,后面的市場增長會非常迅速。
智能電動汽車在未來的日常生活應用中會是什么樣的場景呢?
沈海寅:汽車已經從一個被動型的交通工具變成一個主動型的交通工具,它應該主動去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然后使得每輛車在完成學習以后,變得越來越懂駕駛員的駕駛行為習慣。從這點來講,我們需要做大量工作,車也可以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它會讓你越來越舒服。
未來,一旦無人駕駛實現以后,汽車的設計原理就會發生變化。今天的汽車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是因為要通過各種各樣的碰撞測試。但是如果未來的汽車不會發生碰撞,就不一定要設計成這個樣子了。而且汽車的設計周期是否就可以加快了。它將有很多模塊化的東西,造車所花的時間將變得比以前更快了。
在國際化競爭當中,中國的新能源智能汽車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沈海寅:中國在新能源車方面,政府的鼓勵政策是比較多的。在技術上,單從電動化角度說,我覺得離特斯拉還有一定的距離。在智能化方面,我認為我們已經超過特斯拉了。這兩個維度其實是不一樣的。
在過去的燃油車時代,中國其實已經錯失了一波大的機會。外資品牌賺了錢以后,用來固化的是他們在燃油車市場的領先地位。今天的電動車市場趨勢,國家也看清了方向,也在不斷地提供補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的確把中國培養成了電動汽車最大的單一市場。我覺得國家的相關政策還是有效果的。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是否有很多企業真正在技術上不斷地做深入的研發?我認為在過去,因為補貼政策,大家覺得只要能把車賣掉,這個技術好不好沒關系,拿到的補貼數目都是一樣的,那還不如做得便宜一些,可能更好賣一些,拿到的補貼就會更多一些。所以,我們其實還是在一個低水平上的重復,而沒有真正去做讓用戶體驗更好的研發投入。反而是一些新的汽車企業更關注用戶體驗,更關注用戶口碑,找最頂級的人才來做研發,不斷地去突破原來的技術門檻,做出更好的產品。今天我們要想彎道超車,可能更多地還是要寄希望這些新的汽車品牌廠商,才可能有突破。
下一篇:iPhone手機電池恢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