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00次 | 2019年05月29日
海上風電學歐洲經驗須“走出去”和“請進來”
沉寂已久的海上風電似乎一下子被點燃,多個項目陸續開工,企業紛紛布局。對于起步初期的中國海上風電而言,如何才能少走彎路,實現平穩健康發展?日前,風能研究機構MAKE亞太區首席代表孫文軒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
前期鋪墊開始顯現效果
記者:“十二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嚴重滯后于規劃目標,今年剛剛步入“十三五”,就明顯感到企業對海上風電的熱情一下子爆發出來,如廣東桂山等停滯多年的項目也都開始啟動,您認為這種急劇轉變的原因是什么?
孫文軒:就行業本身而言,并非像外界看到的那樣,一下子發生了轉變。今年之所以行業顯得有很多動靜,主要是因為前期工作前幾年一直在做,在做前期工作的時候,市場上可能是看不到的。很多工作量是在2013年、2014年的時候做的。2014年海上標桿電價出臺以后,主管部門緊接著核準了很多項目。
實際上,2015年下半年效果就開始顯現了,今年上半年,各種項目和企業的信息集中釋放出來,讓外界覺得海上風電一下子火了。應該說,這是在前幾年前期工作鋪墊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記者:之前,不少企業稱海上風電標桿電價太低,不具備經濟開發價值,目前來看,電價沒有變化,技術相比前兩年也并未發生突破性變革,為何企業的積極性提高了?
孫文軒:首先,“十二五”海上風電裝機量與規劃目標相比差得太多,這讓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都感到一定壓力。雖然主管部門表態,要在“十三五”時期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發展,但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企業,都是憋足了勁,希望把這個產業盡快做起來。
其次,中國陸上風電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中國已是風電大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現狀與風電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下一步把海上風電做到全球領先地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最后,既然海上風電是發展趨勢,未來一定要進入,那么對于企業來說,不如早下手,圈占好的資源區,提前進行技術儲備,積累項目經驗,從而獲得先發優勢。
記者:過去在陸上風電時代,龍源長期一枝獨秀,在海上風電時代,如三峽集團等公司近期提出進軍海上風電的宏偉規劃,您認為哪幾家開發商在海上風電領域會比較有競爭力?
孫文軒:龍源在風電開發方面一直處于領頭羊地位,華能、中廣核、三峽等央企在海上風電領域也都積極布局,最近一兩年有不少開建項目或待建項目。此外,河北建投、福能集團等一批地方企業近來也都有所動作。
總體而言,海上風電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市場格局還不明朗,最終,哪些企業能勝出目前不好判斷。
最大的障礙是經濟性
記者:您認為國內當前的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水平是否具備大規模開發的經濟性?
孫文軒:單純從海上風電經濟性考慮,目前來看,非常一般。只有部分選址,其經濟性勉強可以接受。
即使不考慮0.75元的潮間帶電價,就按近海0.85元的電價來測算,平均下來,勉強可以達到8%的內部收益率的水平。對于國內開發商特別是國企開發商來說,8%是個切割線。在預可研階段,超過8%的收益率是可以繼續進行開發的,低于8%的收益率,這個項目就很可能被擱置。
目前來看,大多數海上風電的項目,恰好在8%的切割線上,并且海上風電項目風險很大,現階段其經濟性顯然不如陸上風電。
記者:在您看來,中國發展海上風電,當前面臨的主要障礙有哪些?最突出的障礙是什么?
孫文軒:海上風電的發展最突出障礙還是表現在經濟性方面。陸上風電的造價是7000-8000元/千瓦,海上風電的造價至少在14000元/千瓦,在一些臺風嚴重的區域,甚至達到20000元/千瓦。整體而言,近海海上風電的的造價仍是陸上風電的2倍左右。
就制造端而言,在海上風機制造技術方面也有較大差距,在供應鏈環節,如電機、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很大份額仍被外資企業把控。海上風電的一個重要隱患是質量問題和技術的成熟度。包括海上風電機組制造、近海風電場的設計和施工方面,國內都缺乏經驗。
當然,有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依托大的工程,通過實際項目的驗證,不斷地試錯,總結經驗,在錯誤中學習,才能實現成長和進步。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少犯一些錯誤,少付出一些代價。
此外,在政策配套方面,電力機制、風電的政策機制雖然比前些年進步了很多,但還不完善。
記者:從目前投運的幾個海上風電項目來看,國產海上風機可靠性如何?若大規模啟動海上風電,機組供貨是否有問題?
孫文軒:國產海上風機在質量方面還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整個產業鏈成熟度也有待提高。
國產海上風機大多是陸上風機的改裝版或是升級版,把陸上風機通過提升容量,做一些防腐措施改造成海上風機,其可靠性會大打折扣,對海上風電來說,這將導致運維成本很高。
國內一些整機廠商雖然也有大容量的海上風電樣機在運行,但是,樣機的運行狀況對于批量化生產后的運行沒有太大參考意義。對于樣機而言,一定是將最好的材料,最多的精力都花在那一兩臺上面,包括后期的運維,也是運維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確保其運行穩定。可是,到了批量化生產階段,其質量的可靠性和樣機的質量可靠性完全沒有可比性。
單純從供貨角度而言,前十位的國內整機商基本上都有海上風機機型,并且在海上風電的發展初期,外資整機制造商的參與度也比較高,產能供應沒有問題。
記者:我國陸上風電近年來取得很大成就,但也走過不少彎路,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海上風電汲取?
孫文軒:個人認為,陸上風電發展過程中走的比較大的彎路是規劃方面的,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棄風限電。一方面是風電企業和不同電力企業之間的利益糾紛,這是一個長期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的;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施政和中央規劃的差異。中央的著眼點是從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進行規劃,地方的著眼點主要是保證當地經濟增長,因此往往地方和中央的利益訴求是不一致的,這也導致了風電實際開發和規劃的差異比較明顯。
如何復制歐洲成功經驗
記者:最近有報道稱,丹麥DONG能源以度電0.0727歐元的價格中標荷蘭兩座350兆瓦的海上風電場,即使加上輸電成本,度電成本也不足0.09歐元,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每度電0.66元左右,您覺得這一價格對中國的海上風電是否有參考價值?
孫文軒:從電價方面講,對中國海上風電并不具有參考價值。因為每個國家的環境不一樣,資源不一樣,成本不一樣,所以,價格不一樣也很正常。
即使在歐洲內部,各個區域的風資源也有很大區別,后續的施工、所采用的風機的機型等一系列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度電成本,從而影響到電價。
雖然電價不具有參考價值,但是技術、建設的方法和方案還是可以借鑒參考的。
近幾年,歐洲海上風電發展確實很快,英國、德國等國家每年海上風電的新增裝機量能達到2-3吉瓦,兩三年前,還大多是3.6兆瓦、4兆瓦的海上機型,一下子就跳到了現在7兆瓦、8兆瓦機型。中國有必要去學習歐洲發展海上風電的成熟經驗。
記者:據您了解,歐洲在發展海上風電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供中國借鑒的?如何復制這些成功經驗?
孫文軒:歐洲發展海上風電的經驗的確值得中國學習。但是,要把歐洲成熟的經驗真正學到手,并不是開幾次技術研討交流會所能解決的。總體來說,學習歐洲的經驗有兩個途徑,即“走出去”和“請進來”。
一是“走出去”,中國企業到歐洲去直接投資風電場,通過購買或者參股歐洲的海上風電場學習經驗。在這方面,三峽集團、國電投等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實踐了。目前收購的這幾個風電場未來3-5年將進行建設和并網,中國企業可以全程參與整個建設過程,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經驗。
二是“請進來”,讓歐洲有經驗的開發商進入到中國,進行合資,一起開發中國的海上風電。中國的海域狀況、氣候、風資源和歐洲不一樣,在歐洲適用的技術和方案不一定適應中國的海上風電。因此,把歐美有經驗的企業和專家請到中國來,請他們根據中國的海上風電狀況,設計技術方案,共同開發,從中學習,可能是一條更有效的途徑。
實際上,外資對中國的海上風電很感興趣,但根據相關的政策,外資開發商來中國開發海上風電在占股比例方面有一定限制,這可能對外資開發商的積極性有一定影響。
2005年、2006年陸上風電起步的時候,外資整機制造商的進入,帶來了很多先進技術、理念和管理,助推了中國本土整機制造商的崛起。發展海上風電也可以借鑒一下當時的思路。不過,當中國本土整機商成長起來后,外資整機商很快被“擠”出中國市場,這可能給外資企業造成一定顧慮。如何更好地處理與外資企業的關系,將考驗中國風電行業的智慧。
下一篇:廣東新能源電池產能占全國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