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69次 | 2018年05月24日
鋰電之父發表兩篇爭議性文章
幾周前鋰電圈都在熱議一篇“鋰電之父” John B. Goodenough和來自葡萄牙的Maria Helena Braga教授聯合通訊發表的一篇JACS論文。
其實早在三月歐洲的某次報告上,Braga就展示了她清奇的研究成果。這兩位教授研究的固態電池,隨著充放電過程的進行,電池的容量不但不會衰減,還會不斷的增加。充放電300多圈后,電池的容量由一開始的100mAh/g增加到將近600mAh/g。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么呢?也就是如果這個電池裝在了iphone手機里,過了幾年之后,你不需要去蘋果店排隊換電池。因為這個時候電池的容量已經變成了剛買的很多倍。
有人可能會問,幾年之后充放電肯定不止300圈了吧,說不定300圈之后材料就不行了?那你可能想錯了,這篇文章里面還有后續的實驗,告訴你這種材料設計循環23000圈也沒毛病,電池容量只會越來越高。
也就是這樣辣眼睛的結果,帶來了大家兩極分化的評論。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一方面很明顯,這樣的發現發在JACS上面可能都屈才了。這種要改變整個鋰電領域的重大發現,得個炸藥獎可能也不過分。
另外一方面就是一致的覺得太搞笑了。很明顯這樣的電池電極發生了大量的副反應,很可能有很多潛在的問題和不合理的現象只是沒有寫出來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John B. Goodenough和Maria Helena Braga 這兩位教授去年也發表了一篇飽受爭議的文章在能源材料權威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在那篇文章里,他們提出了一種新型的Li-S電池,區別于傳統的電池,這種電池中的Li和S并沒有發生傳統的2Li+S=Li2S的化學反應,充放電之后S單質。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似乎要顛覆電池的基本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中的化學能轉化產生電能。而文章中對于電池原理的描述如下圖所示:
下面問題來了,若干年后如果這兩項發明如果得了諾貝爾獎,我們的“鋰電之父”如今年事已高有可能那個時候已經不在這個世界。可是這位后起之秀Maria Helena Braga 她是應該以去年這篇EES而得諾貝爾獎呢還是以今年的這篇JACS而的諾貝爾獎呢?
當然科學研究中的這種爭議從來都是爭鋒相對的。當初EES這篇文章出來時,世界各地的課題組紛紛投稿質疑文章的內容。這顯然也觸及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很多這樣的質疑文章也直接被拒稿。這到底是材料領域又一項“準晶”式的發現,還是只是笑話。只能讓時間來判斷了。
不過這種極具話題和爭議性的文章在電池圈也并不稀奇。有人開玩笑說,每過兩個月都會有人站出來說自己解決了鋰電的某個重大問題。然后你只需要再等兩個月,又會有另一批人跳出來說我們再次研究了該問題,這回真正的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
具有巨大潛力的有很多經費的領域同樣也會帶來很大的泡沫,金融,投資領域是這樣。科研也沒有什么不同。作為一個科研者,在埋頭做好數據發表好文章之余,回頭看看科研的小社會和外界大社會共通的普適規律,說不定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上一篇:18650會被21700取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