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504次 | 2019年06月26日
電池的起源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電池,手機、電腦、電動車等都需要電池……但大家知道電池是怎么發明的嗎?
早在17世紀,摩擦起電器就已問世,但當時的學者們只能依靠摩擦產生靜電荷,無法長久存留,為了更好的了解電的性質,大家都在苦苦思索存儲靜電的方法。
1745年的某天,荷蘭萊頓大學的馬森布羅克(Musschenbroek)教授在一次實驗中試圖讓水帶電。
他將水裝入一個玻璃瓶中,同時將一根黃銅絲穿過瓶塞插入水中,希望利用黃銅絲傳遞摩擦起電機制造出的電荷,并將電荷存儲在水中。
實驗結束后,電荷并沒有被存儲進水中,但此時意外發生了,他的助手拿著做完實驗的玻璃瓶時,另一只手不小心碰到了黃銅絲,被猛烈的電了一下。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馬森布羅克立即親自嘗試了電擊過程,他后來寫信給朋友描述這一體驗時,寫道:“一句話,我想我這次完蛋了”。
雖然他一再警告人們不要冒險體驗這個實驗,但依然有不少人樂此不疲的嘗試,并將這種能夠儲電的玻璃瓶進行了改進。
后來的研究表明,電荷存儲在玻璃瓶內壁上,而非水中。
由于這個實驗是從萊頓大學傳開的,因此這種能夠儲電的玻璃瓶被稱為萊頓瓶。其實,同時代的德國牧師克萊斯特(Kleist)也發明了類似的裝置。
萊頓瓶的出現轟動了整個歐洲,并迅速傳到日本和美洲等地區,成為第一個具有流行效應的新發明。
當它傳到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Franklin)手上后,他將多個萊頓瓶連接起來,以便存儲更多的電荷,并稱這種裝置為“電池(Battery)”。
在英語中,Battery的原意為排炮。
這就是電池這一概念的由來,但當時的電池和現在使用的電池,并不是一回事。
隨著萊頓瓶的廣泛傳播,人們嘗試用電治療疾病,于是有科學家開始研究電對人體和其他生物的影響。
178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伐尼(Galvani)發現,用兩種金屬線連接死去青蛙的腿部肌肉和神經,蛙腿仍會顫動。
受到電鰻等放電生物的影響,他認為其中的電流是動物體產生的。因此,他提出了“生物電”這一概念,用于表述肌肉運動的驅動力。
但同為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伏打(Volta)懷疑,電流是實驗中的金屬線產生的。
于是他用浸漬鹽水的布條代替青蛙進行實驗,發現也能夠產生電流。
在此基礎上,伏打于1800年報道了伏打電堆。
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套真正意義的電池,也是電氣文明的一個重要起步。
所以,人類今天能夠悠閑的玩著手機游戲,騎著電瓶車,卻是得益于二百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想來也是蠻神奇的。
上一篇:泡沫顆粒有什么用?做成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