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37次 | 2018年09月19日
動力電池收購屢生變數
新能源車汽車持續快速發展,帶動著動力電池及相關行業的火爆,資本青睞動力電池已是心照不宣。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鋰電行業發生了大大小小收購案至少30起,其中不乏數以億計的巨額交易;2018年上半年,針對電池、材料、設備等企業的收購案例已經超過30起,金額超600億元。
然而在上述收購案中,并非都能修得正果,有成功的標桿自然也有失敗的典型。比如兆新股份終止收購惠強新材及阿李股份、賢豐控股終止收購慧通天下及妙盛動力、長信科技終止收購比克電池、凱恩股份終止收購廣西卓能新能源、金沙江資本終止收購AESC等,真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上半年鋰電行業收購案已超30起
從已經收購失敗的案例來看,上市公司收購動力電池企業并非水到渠成,存在著較多的不確定性。所謂能看對眼,什么都好商量,看不對眼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但總結起來無非幾點:首先當然是錢的問題,收購資金不到位或是價格談不攏;其次業績對賭風險過大,收購雙方顯得更加理性。
收購戲碼的不斷上演,體現出各路資本想要快速切入到動力電池領域的迫切心態,既讓人感受到資本市場對動力鋰電池領域的高度關注,也讓人看到了動力電池領域對于資本的渴望。只不過在優質標的稀缺、市場競爭加劇情形之下,資本想要通過收購的方式切入鋰電行業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收購戲碼還在密集上演
可以看出,動力電池企業已成為上市公司跨界鋰電行業兼并購的重要標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動力電池行業最不缺的應該就是資本,而缺的是優質的企業。當前動力電池行業已經是“狼多肉少”,優質標的成為了資本哄搶的對象,價格也是越來越高,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資本的恐慌心理。
而預計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到200萬輛,對于動力鋰電池的市場需求劇增。雖然國內鋰電池企業數量依然超過100家,但是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的鋰電池行業現狀,還是讓資本嗅到了機會。時間進入到2018年以后,動力電池行業的收購戲碼依然還在密集上演。
今年初,江蘇中利發布公告稱,擬以100億元價格收購深圳比克動力。事實上,在發布收購公告之前,中利集團曾計劃擬向比克動力增資3億元來獲得比克動力2.93%股份。而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從3億元到100億元,從增資到收購,中利集團這則收購案似乎正是當前電池行業收購的縮影。
比克電池歷來是資本青睞對象
兆新股份也發布公告,公司于6月11日與上海中鋰原股東簽署了《關于上海中鋰實業有限公司之股權轉讓協議》,擬收購上海中鋰原股東合計持有的上海中鋰80%股權,交易金額為人民幣5億元。本次股權收購完成后,公司將持有上海中鋰100%股權,力求成為國內重要鋰鹽產品供應商。
而由于優質標的的稀缺,不少企業還將收購的目光瞄向海外企業。去年八月,金沙江資本與日產汽車動力電池業務(AESC)的出讓方股東,就收購日產電池公司51%的股份簽訂了正式收購協議。根據協議,日產先從NEC手中收購AESC的49%股份,全權持有AESC后再打包出售給金沙江資本。
而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的莫過于天齊鋰業對鋰業巨頭SQM股權的收購。今年6月20日天齊鋰業披露收購SQM草案,天齊鋰業計劃40.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QM公司23.77%的股權。隨后6月22日下午,天齊鋰業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表決通過了有關購買SQM公司議案,同意票超99%。
關于交易進展,天齊鋰業董事會秘書李波表示,目前正在按部就班走程序,交易的先決條件是中國多個監管部門的法定許可或備案,股東大會審核等。有券商認為,收購案會令天齊鋰業犧牲短期利潤,但公司在收購SQM股權之后,天齊鋰業將擁有全球最優質的鋰礦和鹽湖,鞏固行業龍頭地位。
收購失敗折戟沉沙者眾
資本給動力電池市場帶來的躁動讓所有欲分蛋糕的人都無法躲避,投資動力電池似乎也是大有可為。但需要小心的是,行業背后的商業邏輯卻永遠不會因為資本熱捧而改變。隨著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趨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對于動力電池行業的收購帶來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劇。
首先是來自收購資金的壓力。7月2日,日產汽車發布聲明表示,該公司已取消向中國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GSRCapital)出售旗下AESC公司51%的股權。日產汽車表示,取消理由是因為金沙江創投缺乏收購資金,無法在6月29日最后期限前完成交易,此交易自宣布近一年以來已延遲數次。
GSR因資金導致收購AESC擱淺
而在德爾未來終止收購義騰新能源案例中,因為交易相關方蘇州德繼企業管理中心持有的義騰公司股權被司法凍結。雖然相關各方不斷推進解決方案,但由于涉及對象多,解決難度較大,解決時間不可控,公司認為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條件已不具備,終止的原因同樣與現金流緊張有關。
其次則是業績對賭承諾過高,標的選擇放棄。如長信科技收購比克電池交易中,雙方簽署業績對賭協議,比克動力2017、2018和2019年度的凈利潤將分別不低于7億、12億和12.5億元。比克電池2014、2015和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1880萬元、2632萬元和4.51億元,很難完成業績承諾。
而在奧特佳與海四達簽訂《業績承諾補償協議》中,業績承諾方海四達集團、沈濤等承諾標的公司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1.67億元、2億元和2.4億元。從《業績承諾補償協議》來看,業績對賭失敗風險高,存在業績對賭失敗風險,如果從長遠來看,對雙方不利。
通常上市公司高估值收購背后都與標的企業簽訂了業績對賭目標,而在目前補貼退坡動力電池價格和毛利下滑、而電池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標的公司想要完成3年的凈利潤承諾壓力非常大;與此同時,部分標的企業的盈利能力不佳,甚至很有可能導致收購方的進一步虧損,最終只能選擇放棄。
業績對賭往往存高風險
此前收購消息的發布,通常會提振市場對于收購方的信心,從而帶動其股價上漲,但尷尬的現實擺在天齊鋰業面前。交易方案披露之后,天齊鋰業復牌后股價接近跌停邊緣,收購SQM股權的消息短期并未提振公司股價。同時受市場下跌等因素的影響,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其股價跌幅超過25%。
投資收購逐漸趨于理性
2016年,J公司52億元跨界收購動力電池企業W公司,W公司在當年就創下收入超過77億元,凈利潤超9.66億元的佳績。2017年更以5.5GWh出貨量僅次于寧德時代、松下和比亞迪,成為世界第四大(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生產商。這起收購案,一度成為動力電池行業中廣為流傳的佳話。
而今年3月份,已經曝出有大量供應商聚集到W公司堵門追債。4月1日J公司更“自曝”資金鏈出現問題:整體債務達221億元,逾期債務19.98億元。而在5月份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上,穩居第三的W公司也從前十的名單中消失。此前不久,W公司更宣布放假6個月,未來的前景堪憂。
而J公司的遭遇,除體現出動力電池行業競爭加劇之外,也給急切進入動力電池領域的資本潑了一盆冷水。“前幾年由于補貼因素推動,大量資本進入到動力電池領域,導致產能不斷擴張。如今行業要求提高,補貼減少,落后企業在壓力下退場,盲目進入的資本應該警醒。”業內人士表示。
而在后續的收購案中,可見收購方已然謹慎了不少。科陸電子在終止收購騰遠鈷業公告中提到,騰遠鈷業原材料與銅、鈷市場價格保持緊密聯系,若宏觀經濟下行導致鈷的價格下行,公司業績將受到較大影響;且騰遠公司無自己控制的鈷礦山資源,供貨不穩定,因此科陸電子終止本次收購。
動力電池行業投資漸趨理性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大約有150家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到了2017年年底已降到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同時市場集中度上升,初步統計排名前十的電池企業已牢牢占據著市場超過85%的份額,這意味著將近90家企業搶食15%的市場份額,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從目前情況來看,資本在對動力電池企業的收購方面更加趨于理性,而把收購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上游原材料領域,包括江特電機等為代表的金屬鋰生產供應商,也試圖通過布局海外鋰礦資源,結合已布局的國內鋰礦存量,為鋰產品原料供應提供保障,通過降低原料采購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以猛獅科技、寧德時代、長城汽車等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及整車企業,試圖通過并購海外鋰礦為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布局做好鋪墊。同時,以金沙江資本、歌石投資為代表的投資機構對國外鋰礦資源也十分感興趣。不過前有寡頭擋道,后有過剩伏擊,投資上游原材料同樣存在著太多變數。
下一篇:特斯拉VS比亞迪,誰的電池更厲害